发布时间:2019-02-14 点击数: 830 返回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4月刊
文/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 王祖继
http://www.weiyangx.com/246156.html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延续低迷增长态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以及境外风险因素等方面的挑战,银行从业者都在思考,如何弥补自身的薄弱环节,提高竞争力;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体现金融的核心作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趋势,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趋势一:行业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目前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国内银行业法人机构超过4000家,各类金融机构超过2万家,同质化竞争严重。新兴金融科技企业跨界进入支付结算领域并从事实质性的存贷款业务,撬动客户关系,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市场渗透率已接近40%,存款搬家至互联网金融公司金额超过2万亿元,网络贷款交易规模超过1万亿元。同时,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利差收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2016年银行业净息差降至2.22%,为历史最低水平,尽管净利润增速企稳回升至3.5%,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但是盈利中枢水平已大幅下降,与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为应对竞争,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转向综合化经营,凭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重塑市场竞争力。
趋势二:风险防控高压态势持续。国内经济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节点,区域、行业和企业分化加剧,市场主体高杠杆率和高负债率潜藏系统性风险。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和变相“逃废债”等带来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形势依然严峻。同时,股市、债市、汇市联动,跨市场、跨行业交叉风险增多,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控提出更高要求。并且随着海外布局加快,中资银行面临更多海外合规风险,近期,国际大型银行和中资银行受到监管处罚的事件频发,也对银行利润和声誉产生严重影响。
趋势三:客户行为模式发生深刻转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进步,金融脱媒加剧。对公客户融资选择日益多元化,传统信贷需求下降,直接融资快速发展,且“轻资本、轻资产”的客户转向模块化、订制化、综合化服务,要求银行提供更加符合行业特性的解决方案。个人客户方面,投资渠道也日益多元化,理财需求强烈,促使资管类等高收益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的存款业务造成很大的冲击。年轻客户对移动化、场景化和人性化的期望和要求日益增加,1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利用数字化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成为主流。客户行为分化和忠诚度下降倒逼各家银行拿出差异化的客户定位和营销服务方案。只有找到客户“痛点”,用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解决“痛点”,才能留住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
趋势四:新技术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公司迅速崛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银行业需要尽快吸收、应用并提升科技转化能力和经营效率。如借助大数据分析,更加精准判断客户需求,从“盲人摸象”灌输营销转向“数据驱动”精准营销,提高销售服务效率,深挖客户价值;利用云计算提供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财务和运营支持等。同时,新技术应用也带来数据风险和系统安全等问题,商业银行亟须提高对数据的整合、挖掘和管理能力,不断夯实IT基础,严防泄密风险,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趋势五:新经济要求银行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度已逐步提升至6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共享经济等领域快速发展,文体娱乐、教育医疗等新业态蓬勃兴起,经济新旧动力切换、新旧模式转换加快。银行业在告别过去普遍性、总量增长机会的同时,也迎来了细分领域、结构性机会的发展商机。其实,业务转型处处可见,获客活客多种多样,商业模式改变也是实实在在。例如,商户作为支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金融机构竞相追逐的目标客户群体。小微企业、三农、民生等领域金融需求还远未得到满足,二维码支付、消费金融、直销银行等成为创新服务的有效方式。银行要避免变成“21世纪的恐龙”,唯有加快转型步伐,变得更有张力和活力。
趋势六:金融监管标准更加严格。2017年监管部门把防控金融风险和抑制资产泡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对资管、理财、同业等交叉性产品实行穿透原则,严防金融机构加长企业融资链条、增加融资成本、加剧资金脱实向虚等问题,做实并表监管,防止监管套利。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持续升级,房地产调控措施密集出台,对银行资产配置和风险管控形成挑战。同时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四大行已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满足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总损失吸收能力,银行业资本内生增长能力已难以支持规模快速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面对内外部因素的不断变化,商业银行转型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转型永远在路上。但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追求的阶段性目标也不同,关键是转型战略要有合适布局,目标一定要与实体经济发展和客户需求相一致,同时若转型策略要扎实有效,也要求其外延拓展一定要与管理能力提升相一致。银行诞生于实体经济、成长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潮起潮落是客观规律,银行要想屹立于浪潮之巅而不倒,拼规模、跑马圈地的外延式扩张必定不可持续,想要打造百年老店,就必须牢固树立稳健经营和价值创造理念,苦练内功,深入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不断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咬定内涵式转型发展道路不动摇。概括而言,内涵式转型永远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做好五个方面转型;同时,把握大势,服务大局,加强三个能力建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转型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把握大方向,做好“往哪去、如何去”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商业银行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好转型的重点谋划:
一是完善综合化经营。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金融领域越来越融合,综合化经营转型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不仅须健全“银行+非银行”牌照,更重要的是做好自身资源配置、考核机制、营销模式、收益结构的综合化,实现以银行业为主,非银行金融为辅,综合业务战略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提供多功能服务。未来银行一定是个平台,将服务、产品在平台上统一组织、展示和提供,因此构建全方位、一揽子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银行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三是实现集约化发展。大象起舞首先要克服“大企业病”,想变得身轻如燕,就必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集中生产要素,整合优化流程,做好前后台分离,提高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低投入、高回报;
四是转型创新型银行。创新对国家、企业都是第一生产力,银行也必须强化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做好产品创新规划,实施清单式管理,实现由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五是争做智慧型银行。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令人眼花缭乱,打造智慧型银行,实现服务管理、产品渠道和数据应用的智能化,是商业银行能否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五个方面自治逻辑缺一不可,必须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其中,不断优化管理是核心,集约化、创新型和智慧型则更多体现为银行“眼睛向内”管理。没有管理水平的提高,综合化经营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多功能模式必然导致服务效率下降。
如果说“五个方面转型”和“三个能力建设”构筑了银行内涵式转型的整体架构,属于顶层设计范畴,那么实现内涵式转型还需要具体的管理措施来支撑落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理念。资本是银行最宝贵的资源。当前,支撑银行业传统盈利增长的宏观政策以及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业利润增速已从高点向合适水平回归,依靠利润积累实现的资本增长也再难以支持原有的规模扩张和粗放式经营。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资本约束的理念,经营重心不能仅关注账面盈利,更重要的是关注风险资本调整后的净利润,以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以资本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体系。并发挥资本统筹平衡规模、效益和风险的作用,优化贷款、债券投资、同业、理财等资产配置。建立以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回报(RAROC)等指标为核心的价值贡献和绩效评价体系,促进低资本占用、高资本回报的业务健康发展。
二要把风险防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后金融危机时代,风险是侵蚀利润的最主要因素,经营好风险是银行基业长青的关键。商业银行首先要靠机制建设建立起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方式、流程和措施。其次要抓好信用风险这个关键,建立全流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把牢贷前、贷中、贷后三道关,提前预警风险、防控风险。要重视信贷结构调整,特别是存量信贷业务结构的优化,主动压缩高风险、高资本耗用业务,降低银行整体风险水平。再者,商业银行亟须做好交叉金融产品风控,通过制定交易前准入标准,将风险管理融入交易流程中,建立交易后持续期管理等措施,加强交叉性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最后,要高度重视内控合规风险。通过建立有效的合规管理体系,完善境外合规管理构架,加强IT建设等,确保境内外机构合规经营。
三要为转型注入更多精细化管理内涵。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稳健经营最重要的保证,是提升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首先需要细分市场和客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强流程建设和综合服务为管理着力点,通过客户和市场细分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开展精准营销,提供差别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来改善客户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其次要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把钱花在刀刃上”。银行经营要在追求业务指标优势的同时更关注效益类管理指标,提升资源配置的机制化和标准化水平。再次,要提高价值贡献计量水平,完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科学计量资金成本和收益;推进管理会计运用,实现对部门、经营机构、条线、产品、客户、渠道等多维度盈利计量、分析及绩效评价。然后,还须以风险定价模型为基础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价格的确定不仅考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而且考虑经济资本回报,将经济增加值(EVA)、风险回报率(RAROC)作为确定价格水平的重要标准,并充分考虑市场反应,在量与价之间实现平衡。另外,也需加强数据管理。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要从事后的统计分析转为事前和事中的大数据支持,用数据推动业务、防控风险,打造银行经营管理的“数据化驱动”模式;同时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运用大数据发现客户需求并提供点对点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最后,银行还要在操作方法、操作标准和操作规则等方面做好业务流程优化。如在信贷管理方面建立授信审批平行作业方案,梳理并定期重检押品目录,完善风险监控预警和监督检查机制等。
四是紧随技术进步,夯实IT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迅猛发展,传统银行IT框架难以应对快速变革的市场竞争需要,亟须重构IT框架,打造以支持引领、自主研发和安全运营为核心的IT能力体系。并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体验的角度、企业级的视角去设计和研发IT系统。打破“部门级”“分行级”“系统级”等画地为牢的观念限制,从全集团的角度去统筹资源、组织布局,构建支持“多法人、多时区、多语言、多账套、多币种、多领域”的企业级IT核心系统,系统设计灵活可扩展,能随需而变和支持快速产品创新,并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五是持续做好“银行+互联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面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带来的挑战,银行应变压力为动力,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扩展营销渠道、创新产品、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首先应利用自身网络资源、信誉和安全、数据和线下渠道等诸多优势,连点为面,不断把自己的网织牢拓宽。如ETC业务将通行费结算接口搬到了高速路收费站;建行“善融商务”平台将客户日常购物与银行结算网络相连;金融社保卡的应用推广将社保中心与医院、药店相连,甚至拓展到市民日常缴费。设想一下,一个银行如果有一张“汇通天下”的大网,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行业应用和用户场景,连接了无数超市、影院、餐厅、医院、学校等,客户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够随时随地完成所有交易支付,那它将是多么强大!其次,银行须围绕互联网加快创新,基于自身信贷、结算、代收代付等传统业务优势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产品,探索直销银行服务模式。如建行推出了龙支付、快贷、悦生活等产品,其中快贷产品就是借鉴国外直销银行经验,基于大数据技术,高效率、低门槛、全流程地在线办理的银行系互联网信贷产品。此外,银行还要深入研究新型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特点,在传统信贷业务之外,利用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IPO、SPV风投、顾问咨询等方式为企业解决融资和发展壮大问题。
六要不断深化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是银行集约化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集约化过程伴随着组织资源在组织内部纵向和横向上的集中、整合,必然会要求组织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收缩优化。互联网时代已不再需要通过金字塔模式的管理层次逐级传递,推进扁平化管理需要长期坚持、持续优化的工匠精神。扁平化管理不仅是机构的扁平化,实现管理的扁平化才是根本。具体而言,要推进组织机构集约化设置,压缩管理层级,实施审计、风险等条线的集中统一管理,以及部分业务的总行直营,实现业务数据的全国集中,完成对账、稽核、批量代收代付前后台分离等。同时要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形成扁平的云生产、云客服、云创新、云开发、云管理等平台,提升内部经营管理集中、集约化水平。
七要着力打造职业银行家队伍。转型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要靠人才梯队引领,并团结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没有人力资源自身的发展,就没有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科技进步和管理进步也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转型发展将会成为空谈。中央金融企业是“大国重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发展上一定要有大视野、大格局,既要立足于自身转型发展需要,更要着眼于国家金融事业发展需要。人才成长要抓早、早抓,这是对历史负责,是政治担当。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商业银行对人才也要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过去强调成才,今后还要强调成家,即成为职业银行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切实担负起中国职业银行家队伍建设的重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过硬、五坚持”要求,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具有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的优秀职业银行家。这不仅是事关银行转型发展的质量、竞争力、影响力的问题,也是影响中国未来金融事业发展质量、竞争力、影响力的战略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完善,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对于银行交易习惯来说,最显著的变化是从“选择交易网点”到“选择交易方式”的变化,服务监测的方式应从客户角度,优化客户体验设计。营业网点是银行的主要经营场所,从传统物理网点的不可替代,向智能化服务型物理网点转型,产品和服务流程的改造,不但方便了客户,而且也提升了银行工作效率。网点必须优化结构和布局,提升网点综合效能,才能不断提高客户黏性。
受网络销售的冲击,连锁零售行业进入“微利化”时代,连锁零售门店必须根据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习惯创新经营模式,才能发挥实体门店优势,提升顾客购物体验。影响连锁零售门店顾客购物体验的主要因素有商品品牌与种类、质量与价格、商品陈列、购物环境、员工服务等多个方面,保持各方面一致性,才能发挥连锁门店的规模优势。
在餐饮业的近年发展中,因为新零售的大环境背景下连锁餐饮市场也面临不断竞争与消费者的尝新,新进入者不断搅局,品牌连锁餐饮企业面临巨大挑战。
服饰香化行业市场压力逐年加大,消费需求也趋向于多元化、个性化,在商业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创新和规范化将成为常态,不管是店面设计、产品形象、人员服务、还是营销手法,各品牌均在积极调整和加强精细化管理,力争从多方面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成功获得消费者口碑和青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中国消费者成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各奢侈品牌强调卓越的店内服务,在所有可能的消费者接触点中,44%的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会受到店内体验的影响。奢侈品门店设立的目的不仅是把售卖商品给顾客,更注重顾客在购物时能体验到全方位的尊贵服务。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汽车服务产业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车辆更新加快,汽车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也不断在带动汽车服务行业的需求,但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脱节,导致汽车服务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增长放缓,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更新不再只是“物”的载体,而是服务增值和知识链条。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除了产品本身,服务与营销也是维持老客户、发展新客户的关键点。如何贴近顾客的需求,规范各门店销售流程,提供令顾客满意度的服务是各大手机品牌制造商面临的问题。
家居建材行业竞争加剧,新品牌、新模式不断涌现,各品牌专卖店需围绕客户需求,不断完善环境、产品和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更加贴心的服务,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人们对于建材的需求日益剧增,人们的品牌追求、消费习惯、审美观念、节能环保意识在不断变化,对建材产品的质量、服务水平等有了更高要求。
相关部门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规划要求建立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制定规划纲要任务部门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评估。
在人民日益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与供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产生的矛盾的前提下,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住宿业也正加快转型,住宿行业的关注重心由发展规模和速度转为品质和质量。近年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和各地方主管部门都启动了对酒店卫生的严查。
物业行业在中国从引进、起步、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0余年了,从最初的行政式粗暴管理发展到今天全方位人性化规范管理服务,国家陆续出台《物权法》、新《物业管理条例》等相法规,保障了物业行业的健康发展。
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属性,是衡量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是推进旅游业改革的主要载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民航的服务对象明显由高端向平民化、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定位和角色的变化必然带来外部和内部的服务需求压力。民用机场作为城市的窗口,承载的不仅是运输和服务,更是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互联网售彩禁止后,彩票销售网点成为服务彩民的唯一窗口,是彩票事业发展的重头戏。站点管理者不完全等同于企业员工,在网点日常经营中随意性较强,执行力偏弱。销售网点硬件环境与软件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大量存在双彩店与兼营店。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和快递暂行条例,均有提出完善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服务质量监测。强化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服务质量监测、旺季消费提示等信息发布,引导行业发展预期。
2020年底前将全面建成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建成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好差评”管理体系,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各类政务服务平台全部开展“好差评”,线上线下全面融合
近年来,税务部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税情大调研,察实情、找不足、办实事。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陆续推出多项措施。
为加强公共交通安全运行,相关部门发文提出建立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第三方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行业运营服务指标体系和统计分析制度
外资准入门槛降低,民营企业快步入场厮杀,成品油零售行业利润水平将逐步下降,进入“微利化”时代。各品牌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探索,围绕客户需求,不断完善加油站服务功能,纵向挖掘利润;在成品油产品和价格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竞争的焦点是优质网络,而加油站的优质服务是优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服务,让客户体验更加温馨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目前,行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为以市场、客户需求为中心。如何深层次地挖掘客户潜在力,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培养客户忠诚度,逐渐成为了通信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